查看: 23558|回复: 0

[东平历史] 汇总一、概 述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1 天

[LV.4]偶尔看看III

发表于 2009-11-10 12: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东平县位于鲁西南,东望泰岱,西临黄河,境内有山东省第二大淡水湖泊“东平湖”。因境内湖洼、山丘、平原各约占三分之一,故有“三分天下”之说。
                                               〈一〉
     东平是我国古代北方文化发祥地的一部分,与海岱文化圈和黄河文化带有着密切的联系。考古调查发现,境内的丁坞、芦山、一担土、烟墩、沟坝、庄科、朱桥、屯村铺、旧县三村以及东平国故城、无盐故城、轩堂、鄣城、?邑故城等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延续到隋唐时期的大量的文化遗存足以证明,远在五、六千年前,东平地区已成为先人居住区,进入汉代之后,长时期成为我国北方地域性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所在。
     “东平”之名起于虞夏。据《尚书•禹贡》载:“大野即潴,东原底平”是为东平得名之始。由于东原特殊的地理位置,致使各方面迅速得到发展而成为独具特色的“东原文化区”,这个文化区一直不断地延续和扩大。商周时期东平境内有鄣、宿、须句等诸侯。战国时的无盐,发展成为齐国西部的重镇,齐王后钟离春冒死谏齐王而使齐国“因之大安”。秦代东平境内设有三个县。汉宣帝甘露二年(公元前152年)置东平国,汉宣、汉光武、魏武三帝都曾封其子为东平国王。此时的东平国经济发展较快,带动了东原一带经济、文化的发展,境内的杏花岗冶铁业发展成为当时泰山周围两大冶铁中心之一。刘公干与大小夏侯等为代表的一批文人志士,对当时的文化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由于东平国一直延续到后晋,所以境内遗存下许多汉代文化遗迹,主要的有几个庞大的汉墓群和无盐、旧县两个战场遗址。进入南北朝,由于东平的地理位置优越,给当时的佛教兴起与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以司里山、银山、洪顶山为起点的石窟、摩崖造像及刻经向东逐渐辐射,不但在我县形成一个松散型造像、刻经群,而且迅速向齐鲁东部漫延。经有关专家考证,我县洪顶山刻经在北齐河清三年(公元564年),年代比邹城市的四山刻经早7年,比泰山经石峪约早10年。进入隋唐,随着大野泽的变迁,地区政治中心的变化和大野泽北部的治理,特别是清水石桥的建成,使鲁西经济迅速得到发展。唐贞观年间,东平西境的须昌城(今湖里埠子坡)一度成为天平军节度使、郓州、须昌县三级政府所在地。东平西境以无影山大安山为中心的大水区,风光秀丽,被当时的东平太守苏源明称为“小洞庭”。他还在湖内的洄源亭上,宴周围四郡太守,并乘方舟畅游于烟波浩淼之中,同时留下了不朽的诗篇。由于东平的美丽风光,引来无数的文人墨客,著名的有李白、高适、韩愈、柳宗元、岑参、张籍等。此时渔文化、渔民文化、环湖宗教文化等一并得到发展,这既是东平湖文化的形成阶段,又是东原文化的继续。进入宋代,黄河改流,大野泽变迁,一时,梁山、东平、济宁、郓城、巨野等地一片烟波,称之为梁山泺。由于水患、疫灾及蝗灾,加之须昌的搬迁,给百姓带来巨大灾难。由于唐代丰厚的文化底蕴,宋代文风未受到大的影响,名人志士层出不穷,代表人物有梁氏父子状元,大画家梁楷、医学家钱乙、《乐府诗集》作者郭茂倩等,他们已成为东平人在逆境中奋进崛起的典范。元代,是东平地区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时代。元设东平路,太祖十五年(公元1220年)严实在东平路立行台,领山东西路行中书省兵马总管,辖54州县,治所在须城(今州城),是与山东东部益都城相埒的鲁西大都市。由于严实父子的治理,东平社会相对稳定,文化、科技、教育等事业得以迅速发展。再加之张养浩等一大批教育家的努力,东平学风日盛,影响甚广,使“齐鲁儒风为之一变”。东平府学造就的一大批人才,曾任朝廷要职,故有元时朝廷内外要职“半出东平府学”之说;又由于礼乐的恢复与发展,则形成了“元代礼乐自东平出”之说;王祯《农书》的问世,标志着农业科技的进步。元代还有几个方面值得一提的是:一是道教的发展使东平境内迅速形成了一个环东平湖庞大的道观群;二是由于大运河改道所经,带动了东平经济、文化的发展、交流,以州城为中心的运河文化成为“大运河文化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朝为东平州。由于大运河又一次改道,带动了东平经济的持续发展。此时东平东境引汶济运工程——戴村坝的建成,成为我国水利史上的一大奇迹,被考古界誉为中国“第二个都江堰”,成为运河文化中的一枝奇葩。清代,县境诸水为患,黄河改道,东平经济受挫,特别是罢漕运之后,经济日渐衰落,但对一些古迹庙宇的修缮,做为民间活动一直没有停止过,境内现存的古代建筑,经清代修缮的占百分之百。
                                               〈二〉
由于东平悠久的历史和所处地理位置的重要,境内遗存文物古迹十分丰富,据县文物部门1981年的文物全面普查登记和1986年、1996年的文物补查登记,县境内已查出古遗址、古墓葬群、古建筑和石刻雕塑以及近现代重要史迹等共300多处,根据分布规律,在县境内形成了一大山区遗址群(多数分布在汶水以北和湖洼周围的山坡地和高台地上,共有古代城址和村落遗址近100处)、两大石刻群(即环湖C状群与白佛山及其附近一群即沿汶群)、三大古墓群(以宿城为中心的汉墓群;以旧县霸王墓为中心的汉代墓群;以银山及斑鸠店百墓山为主的湖西汉墓群)、六大古建筑群(腊山林区群、州城为中心群、斑鸠店子路为中心群、戴村坝为中心群、白佛山为中心群、旧县群)。就大范围分区上,东平文物古迹属海岱文化区和黄河文化带的一部分,但由于受地区东原文化与东平湖文化的影响,这些文物古迹又有其不可替代的自身特色。我县的文物古迹,已列为准国保级的1处,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7处,待批为省保单位的2处,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10处,县政府于1985年、1986年、1996年三次发文公布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72处。东平县的文物古迹数量之多、范围之广、保存如此之完整,实属少见,因之被省市文物局列为“重点文物县”。这些文物古迹中,最具研究价值、最有影响面的是石窟、摩崖造像和摩崖刻经。全县现存造像27处,共1800余尊,雕造年代自东魏武定年间(公元543—550年)开始,不间断地延续到清代。雕刻内容以佛教为主,兼有儒、道和其他内容,技法以园雕、高浮雕为多。与造像共存的除刻经外,还有造像题记、名人赞语等。这些造像群体,年代最早的当属南留屯出土的造像,为东魏武定年间;雕造最集中的当属司里山摩崖造像;造像内容最丰富的当属司里山造像,佛、道、儒俱全。最华贵的造像莫过于理明窝造像,盛唐产物,雕刻细腻,彩绘依稀可辩,体态丰腴,比例适中。刻经内容最丰富的当属洪顶山,经文、佛名、年代、题名等,连书体也富有变化,是研究古代刻经的珍贵资料。最大的造像当属白佛山隋代大佛和司里山大佛,分别高6.6米和6.3米;最大的刻字是洪顶山“大空王佛”的佛字,字径近5米,被专家誉为中国北齐刻字中的“大字鼻祖”;造像题记最多的当属司里山与白佛山,各有题字近千言;现存最完整的当属白佛山造像,隋代大佛保存十分完整。由于东平县是革命老区,境内遗存有许多共产党成立以来领导人民群众与敌人斗争的纪念地和纪念建筑以及烈士墓葬,如无盐罗帅办公室、中共东平县工委诞生地、东平烈士陵园、刘仲羽烈士墓等。
                                           〈三〉
由于东平县“三分天下”的地理环境,所以形成了许多风光名胜,既有北部山区的诸峰竞秀,又有西部湖洼的万顷碧波,还有南部平原一望无垠的绿洲,东平地方志记载的“八大景观”,是东平名胜的精华与代表。因时过境迁,八景中部分名胜已名存实亡,但可喜的是,又有些新的景观展现在我们面前。古来景观最著者莫过于山水相映,灵秀之至。东平峰峦幽谷之秀逸,河流湖泊之碧澈,瀑布山泉之跌宕,再加之古刹钟鼓点缀其中,可谓巨观也。古人云:山有仙则名,水有龙则灵。东平湖这片水,虽然没有龙,但这片水由来久矣。她是古大野泽的北端,唐代为小洞庭,宋代梁山泊的一部分,是水浒故事的发源地之一。湖周围群峰列峙,几乎山山有古刹,庙庙有神像。不愧为山东境内的重点名胜区。当游人乘舟游湖,只见东有滚滚汶水,千里来拜,西有滔滔黄河,一脉相通,四围诸峰罗列,排闼送青,菱芡荷苇,苍翠满湖,帆樯容与,波光涟漪,鱼鸟亲人,如走进了山水画卷之中。湖中心无影山,俗呼土山岛,时隐时现在烟波浩渺之间,徙足此岛,清风拂面,微波拍岸,似乘舟荡桨,如入世外桃园,人间繁杂,忧愁恩怨,瞬间被荡涤一空,使每一位游人真像有回归大自然的感觉。大音乐家唐诃、铁源、生茂游此岛后,灵感大发,在船上写出了《泰安西南是东平》的歌曲,并把无影山称作中国的“第二个太阳岛”。东平湖周围的名胜景点,与东平湖交相辉映,使游人流连忘返。比较著名的有:腊山探幽、危峰观佛、棘梁寻古、黄崖听泉、古城忆旧等。
东平具有辉煌的过去,也必将拥有更加辉煌的未来,勤劳智慧的东平人,将描绘更为绚丽多彩的画卷,使东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fastpost

关于我们|业务合作|删帖与申诉|手机版|帮助中心|联系我们|简洁浏览|返回顶部

版权所有:东平生活网   联系电话:0538-2820087  客服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邮箱:66684567@qq.com 举报电话:0538-2820085

泰安大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网站: 东平生活网|泰安房产网|东平房产网|东平人才网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鲁B2-20200499 | 鲁公网安备 37092302000002号

Copyright © 2009 - 2022 www.dongpingren.com All Right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号:鲁ICP备12026140号-3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